筆者在錫林郭勒考察的時候,曾經有幸親身搭建過一座六哈納的蒙古包,雖然同行的5、6個人都是門外漢,但我們還是僅用了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就有模有樣地把它搭了起來。而這些活對 于那些蒙古族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兩三個人一壺茶的功夫就干完了。相對于搭建來說,拆卸一座蒙古包更是省時省力。繩子、帶子系的都是活扣,很容易就能解開。繩索一開,氈子就滑落下來。陶腦、烏尼、哈納都是搭接在一起的,沒有一釘一鉚,不費多大氣力 就能拆下來。這么說吧,兩個人拆卸一座蒙古包,也就是十來分鐘 的事情。
不光搭建和拆卸省時省力,蒙古包的運輸也十分方便。首先, 它的所有構件分量都不重;其次,像哈納這種比較大的結構還是可以折疊的;最后,為了方便運輸,很多構件還能充當其他東西的 容器。有了這些特點,兩頭駱駐或是幾輛勒勒車就能輕輕松松地把它搬走了。如果搬遷的路程比較遠,晚上要在路上過夜的話,牧民往往會只用烏尼和陶腦搭一個半拉子蒙古包過夜,這樣第二天上路前的拆卸和裝車就省事多了。要是趕上天氣好,甚至還能只用兩片哈納搭成一個“人”字形的棚子,上面再鋪塊毛氈就湊合過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