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北部和西北地區,有著廣袤優質的草場。長久以來, 這里一直都是蒙古族兄弟賴以生存的家園。作為游牧民族,他們 的生存空間極其遼闊。東到興安嶺林莽、西至阿爾泰雪峰、南抵萬 里長城、北達貝加爾湖,都曾是他們縱馬征戰和自由馳騁的地方。 勇敢的蒙古人適應了嚴酷的自然環境,逐水草而居,用自己的勤 勞和智慧創造出了燦爛的草原文明。
茫茫大草原上,固定式民居無法滿足游牧的需要,于是歷史 悠久、建造簡單、運輸便利、防風保暖的蒙古包建筑便應運而生 了。確切地說,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其他北方游牧民族(如哈薩克 族、鄂溫克族等)的典型建筑形式。在古代,蒙古人稱其為“格日”, 而在漢文的古籍中則被稱為穹廬、氈帳、氈包、百子帳等。那么“蒙古包”這個名字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原來,以前的滿族人稱蒙古人 的毯帳為“蒙古博”,“博”在滿語中是“家”的意思,“蒙古博”指的 就是蒙古人的家。到了清朝,隨著滿人入關,“蒙古博”的叫法便在 神州大地上廣為流傳,久而久之,就被訛讀成“蒙古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