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蒙古包的沿史而論,13世紀初,蒙古族在北方崛起,蒙古族首領鐵木真統一北方各少數民族和部落,建立了蒙古大帝國,把過去別稱的“氈帳”、“穹廬”、“車式住宅”等活動式住宅和建筑通稱蒙古包。
為了更好地適應蒙古高原的氣候及自然環境,蒙古人創造性地運用了“圓形原理”進一步完善或研究出,畜群走到哪里牧民也跟到哪里的便于移動、容量適合、便于拆卸的蒙古包,以適應游牧生活。他們在漫長的游牧生活中學會了近代力學的原理,把蒙古包和畜圈都建成圓形。這種建筑物在受風雪襲擊時阻力小,不積雪。下雨時,雨水可沿著周圍的排水溝泄走。建圓圈的好處是節省材料,同時還能有效抵擋來自圈內外的沖擊力(如風力、牲畜、沖撞力)圈內不形成死角,從而避免了牲畜相互擠壓,圈內的風力容易成螺旋上升氣流,有利于吹散沙塵。
蒙古民族選擇穹廬一樣的圓形氈包作為流動房屋,與他們自古以來逐水草而居,熟悉天體、熱愛自然、信守“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有關。牧民選擇蒙古包坐落地點,也經常考慮丘陵、河川等地形及風向、陽光等環境因素。《蒙古民族風俗志》記載草原上流傳著一首描繪蒙古包的民歌是這樣唱的:
因為仿造藍天的樣子,
才用羊毛氈制成;
這就是穹廬-
我們蒙古人的家庭。
因為模擬蒼天的天體,
天窗才是太陽的象征;
這就是穹廬-
我們蒙古人的家庭。
因為模擬天體的星座,
吊燈才是月亮的圓形;
這就是穹廬-
我們蒙古人的家庭。
蒙古人不僅把圓的原理應用在生產生活中,而且把相關圓的知識擴展到作戰或宇宙當中。在中世紀的征服戰爭中,成吉思汗同塔陽汗作戰時命令軍隊: 海子般陣立,。這里所說的“從草般行去,鑿子般廝殺”“海子般陣立”,其實是一種圓形布陣方法。因為蒙語的原話為“納兀兒,擺亦部”指的是“像海子一樣”或“湖水形狀”的布陣形式,而“納兀兒”的另一種叫法為“陶亦日兒”--“圓形水泊”。這就是說,蒙古人腦中的海子是圓形的。圓形布陣的優勢是士兵一致面朝外,利用全方位防守,并且可以整體緩慢移動作戰。蒙古國詩人那楚克道爾吉在 20世紀 20年代創作的作品《胡欽夫》當中,把蒙古國社會比做反扣著的鐵鍋,雖然這種比喻有暗示社會黑暗和封閉的意思,用扣著的鍋比喻社會一這種意識本身就來源于蒙古人對世界形象化的理解。呼和浩特五塔寺(金剛寶座舍利寶塔)內壁上的天文圖也是圓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