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的由來
蒙古族自古以來一直是游牧民族,為適應這樣的生活習俗,游牧民族創造出一種易于搬遷的活動式氈帳居住建筑—蒙古包。公元七世紀前,蒙古人的住房是皮棚。那時有相當多的蒙古人以狩獵為主要謀生手段,他們把獵獲的野獸皮剝下來,覆蓋在木頭支起的架子上作為住房。到公元八世紀以后,蒙古人逐漸脫離皮棚,住進了氈包。《蒙古秘史》中稱“斡魯格臺兒”或稱“失勒帖速臺格兒”,意思是有天窗的房子和有編壁的房子,都是指蒙古包而言,我國漢文古籍稱穹廬、氈帳,也叫帳幕。蒙古包在漢文史籍中古稱彎間、彎廬、氈帳、旎氈等,它被稱為蒙古包,約是在滿族祖先女真與蒙古族頻繁接觸的南宋前后,滿語稱“家”為“博”,呼蒙古人的家曰“蒙古博”。取其諧音,而作蒙古包。
蒙古包的類型
蒙古包建筑為了適應游牧生活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分為移動的(春季、夏季、秋季住的蒙古包)和固定的(冬天住的)兩種建造方式。
移動式蒙古包(春季、夏季、秋季住的蒙古包):以游牧生活為主的蒙古民族牧民,居住點需要根據牧場而定,必須有易于拆卸、攜帶的房屋,才能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當地建筑材料缺乏,牧區可利用的為羊毛氈,因此發展了用木條做骨架,羊毛氈為覆蓋的蒙古包。
固定式蒙古包(冬天住的):草原上的另一部分牧民過著定居的生活,蒙古包改為固定式。其建筑方式多樣,有以柳條編制的墻體骨架兩面墁灰泥,頂上以柳條為骨,上面鋪羊毛做成三段式的屋頂;在高寒地區,固定式的蒙古包還有用土坯或草垛為墻,草泥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