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草原上蒙古包形式仍為原有傳統蒙古包形式,其搭建方式與應用材料基本未 有改變,原有的移動性特點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發生了變化,大多數蒙古包因放牧草場的固定而轉變,蒙古包已不像早期那樣不斷遷移,只需在固定的草場內固定地點進行搭包,牧民將蒙古包的運用與自身的所處環境相適應,若自家草場處于用同一區域, 部分牧民則選為固定地點進行搭包,蒙古包逐漸變為半固定式,不需經常遷移,牧民在草上早己選好固定地點,地面二分之一面積用紅磚起一地臺做床,內部留有煙道,用火爐生火取暖,火爐位置由在包內原有的中心位置變為入口的右側,蒙古包支架直接維護搭建地臺外側,在蒙古包外側進行土培,外圍一周并用牛糞進行壓蓋,起到一定的保暖防風作用。因夏季的炎熱,夏季來臨時一部分牧民會在草原上搭建兩座蒙古包,一個用來做臥室,另一個則用來當做客廳,因夏季較熱,火爐罝于包內進行生火煮飯,包內溫度較高,牧民則將火爐挪于包外,擱置于蒙古包附近臨時搭建的簡易房,簡易房可被用作廚房以及盥洗室使整個生活區變為三大部分,蒙古包搭建的高一些,以使蒙古包有良好的通風效果,不會過于悶熱,夏季蒙古包外層的覆蓋則由冬季的三兩層毛氈減為一層毛氈,一層苫布進行遮蓋,苫布可更好地維護蒙古包起到更好的防水作用。草原上常年西北風偏多,牧民在蒙古包外圍西北方向將一鐵件嵌入上內,用于固定蒙古包,以免大風天氣蒙古包被掀翻。古老的插椽式天窗一直在蒙古包內被沿襲應用。包內隨著時間的推移內部設施較早先牧民包內的設施以及家具排列沒有早先那么講究。由于木木冬季寒冷漫長,毛氈的運用滿足不了室內的溫度,覆蓋蒙古包的外部材料除了古老的材料氈子,塑料、紙殼、牛皮、氈布一些材料也逐漸被牧民所用以保暖。與此同時蒙古包內部空間也發牛了比較大的變化,內部布局不再像早先一樣講究,有養明確的擺放位罝。大多數蒙古包內部將一半面積用做休息,另一半面積則擺放家具,具體擺放位置卻都是隨著牧民生活的方便來進行擺放,較早的擺放形式已被逐漸模糊。包內采光形式仍舊選用古老的方式,相對而言包內光線昏暗的環境依舊為得到良好改善,地面鋪設有些牧民家庭地面底層鋪置一層木板,上層鋪設毛氈,或底層鋪設一層地板,形式簡陋。

早期居住在草原上的牧民無電缺水,水資源相對珍貴,牧民需要趕著勒勒車去河邊取水,一車水可使用4-5天左右,現錫林浩特周邊的草場己被劃分,牧民有自己固定的草場,草場劃分后牧民在自家草場內放牧,水更是牧民口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國家針對這一問題出資為牧民打井,解決牧民用水難的難題,但如果牧民牛羊較多,加上民自身的使用,一口井的供給遠遠不夠,牧民則會自己出資另打一口井用于自家放牧使用,水從地下引出,牧民將水裝于桶內由手推車送進包內供日常使用。 隨著社會的進步牧區上已有風力發電、光伏電等條件進行使用,電視機等電器也進入蒙古包以豐富改善牧民的生活。
草原上極少數牧民因草場的劃分不在同一區域,牧民則需要來回轉場,蒙古包隨著轉場而移動,蒙古包的可移動性特點也隨原有方式未作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