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發布人:
發布時間:2017-01-04
閱讀次數: 283
1 . 游 牧 與 遷 徙 :
蒙古人的游牧,有大小不同的兩種。小游牧是在固定地盤上四季輪牧。大游牧是趕著牲畜離開家園,進行幾千、幾萬里的大遷徙。蒙古人的大游牧的遷徙方式,一直延續到北宋末期。滿清皇帝對蒙古各部實行分而治之政策以后,就剩下小游牧這一種游牧方式。它既是蒙古人社會生活的一種模式,也是一種牧業生產方式。這種遷徙方式,只有在社會秩序比較穩定的條件下才能存在。蒙古人遷徙的主要載體是牛車,此外還有駝車、馬車、駝馱、馬幫等等。
遷徙要選擇晴天麗日進行。如去的地方不遠,黎明時分就動手搬遷,日頭朗照的時候已經到了新盤上。一家之主在搬遷之前,要跟鄰近的長者商議,搬到那里合適,什么地方下盤。搬遷的頭一天,要準備好車輛,把家具收拾停當。
2.蒙 古 包 的 拆 卸 :
蒙古包的拆卸順序,與搭蓋正好相反。把苫氈的帶子、圍繩的活扣解開,外面三層圍繩去掉,一根一根盤好,放在牛糞筐里。拆卸蒙古包的時候,首先要把頂氈取下來,抖落上面的塵土,放在包北較遠的地方。再從頂棚開始拆卸。先從上面的那層開始,然后先取后面外層的頂棚,后取前面外層的頂棚。打過土后,將帶子放在里面,把頂棚左右兩邊對折起來,再將上面的部分折回來。取下頂棚外面的氈子以后,把圍氈上面的圍繩解開,把西北、東北的圍氈取下,豎著折起來卷放好。苫氈全部取下來后,開始拆卸蒙古包的架木。最先取得是套瑙,先將壓繩解開,把內圍繩稍放松以后,套瑙才能取出來。然后把烏尼取下來。拆卸哈那時,先將拴在每一個哈那口子的繩子解開。哈那拆下縮小后,疊在一起,這樣捆扎也很方便。哈那的拴繩解開以后,從西邊開始卸哈那,最后把門框取下。
3.蒙 古 包 的 運 載 :
蒙古包遷移的時候,一般用牛車或駱駝馱運。搬遷的時候,佛像、頂氈、氈門、套瑙一定要走在前面。把箱柜、哈那、烏尼捆成長方形狀,上面再放木門、氈門,在上面是套瑙,套瑙的上面是頂氈包裹的佛像。
牧民搬家的時候,鄰里都要來幫忙,將氈包等裝捆到車上以后,把熱茶、奶酪、餅子拿到蒙古包的原址上,為他們送行。最先走的是佛像和套瑙,駝馱行動以前,牽駝的女人開始穿衣。這家的尊長為她鞴馬。女人牽上駝馱以后,繞著蒙古包的舊址,從東向南,順時針轉一圈,再上馬離去。這家尊長在氈包的舊址上穿好新袍,騎馬跟在駝馱的后面。主要是看看馱子是否傾斜、是否有東西掉下。小畜總是在最后,由老人和孩子趕著前進。
蒙古包運走以后,要把原址打掃干凈,牛練繩下面的糞便要清除,春秋季節一定要把火種撲滅。
4.遷 徙 中 的 禮 節 :
搬遷的途中,要是碰上住戶,這家的人們要給奉獻遷徙之茶。應有女主人熬好新茶,連同盤子里的餅一起敬上,并向搬遷者祝賀。雙方道別馱子啟程以后,這家人要從后面把剩下的茶灑在路上,祝福他們一路平安。
搬遷途中遇到的行人,一般從搬遷隊伍的左面交臂而過,從老人開始一一問安。同時把左腳從馬鐙抽出來,互相寒暄著走過,以此來代替下馬問好。
搬遷中遇上敖包,還要說一些吉利的話。而且把哈達系在敖包上,順時針繞三匝而去。這種風俗,可能是古代自然崇拜的產物。
快到新址的時候,這家尊長要先跑過去,把一個簽子插到早已選好的包址上。駝馱一到他便迎上去,把女主人的馬鞍取下來,放在新址東邊夫妻將要睡覺的床腳,一直到搭蓋完蒙古包才挪開。這是尊重婦女的一種形式。在新址上插簽子的時候,要在灶火所在的地方,放一塊支撐火撐子的石頭。但忌諱在別人搭過包的地方再插簽搭包。
5.新 包 宴 :
搭蓋新包后,在新灶上舉火,準備豐盛的食品,請左鄰右舍來喝茶。來客將禮品呈上后,將哈達拴在墜繩上,有一位年邁的祝頌人,手捧哈達和盛滿鮮奶的銀碗,蒙古包,高聲吟唱《蒙古包祝詞》。說唱祝詞的時候,要用鮮奶沖著套瑙、烏尼、哈那忌灑,或者用綿羊頭、四根大肋、脛骨、尾骨等扎在紅柳棍的一端,以鮮奶為裝點,蒙古包報價,向套瑙、烏尼、哈納指點一下表示祝福。祝詞說完以后,要把上述食品各取少許,作為"德額吉"(食物的上品)獻在火中,將羊頭放在套瑙的東西橫木上,把奶酪在墜繩上夾三天。氈包的祝詞各地不同但十分豐富,既有傳統浪漫的部分,也有現實的描述。既有古老歷史的遺痕,也有當代新增的部分。有固定的套路,也有即興發揮,是非常富有藝術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