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蒙古包的各部位的構造,蒙古包按哈那多少區分規格。哈那是包氈壁的木制骨架,一組為一個哈那。有十個哈那、八個哈那、六個哈那、四個哈那之分。牧戶根據家庭人口、生活狀況調劑使用。盡管蒙古包的質量、裝飾各有差別,但總體結構都是一樣的。
蒙古包的外用品,包括紅氈頂、氈頂扶柄、扣繩、氈頂、細繩、捆繩、氈墻、帶子、門、門簾等。
紅氈頂,蒙古語稱“額如各和”,方形,四角各對南北東西。房間正中和天窗架的中心對著紅氈頂中心。用粗毛繩做邊,頂面也用粗毛繩軋云頭圖案,修飾縫紉。內蒙古蒙古包的各部位的構造,紅氈頂用于調節屋內氣溫,夜間壓頂,早晨揭開。紅氈頂的四邊各有粗毛扣繩,北和西東壓著天窗外邊套的花邊。上有哈那帶子作壓蓋和揭拉時使用。紅氈頂有扶柄。用三尺長優良木料制成,系在紅氈頂南邊粗毛扣繩上,作固定之用。
椽子和哈那用扣繩扣緊。
屋頂用扎有云頭圖案的氈子裝飾。
內蒙古蒙古包的各部位的構造,氈頂子是天窗架的蓋,用氈子或蘆葦縫成,以適應四季氣候變化。氈頂用青布寬沿邊、軋云頭圖案。用蘆葦縫制的叫蘆葦頂子。冬季防雪,夏季防雨。
帶子,是捆扎氈墻的粗毛扁繩,分兩行拉緊氈墻。
門,蒙古包的門,冬季作雙重。里門對開,稱為風門;外門一扇,在右側安扭,叫封閉門。門簾分兩種,一種是氈子做的,上有精制裝飾圖案,是冬季用的,另一種蘆葦或柳條做的,夏季使用。
蒙古包內常用物品,有墻帷子,從西墻順著北墻到東墻圍起來。顏色是白色以外的任一種色布。
內蒙古蒙古包的各部位的構造,類似蒙古包的固定簡易住房叫“崩布根格日”,即俗稱的崩崩房。“崩布根格日”有土筑和柳編兩種。土筑的用土坯或草坯砌墻、抹泥、苫草、搭炕而成。柳編的(也有用楊、樺樹條編的)用柳條編框架、抹泥、苫草、搭炕而成。這種房屋用于冬春出場放牧。牧民們也稱它為“布如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