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有相同文化基礎與時代背景的前提下對不同地域的蒙古族民居布局進行研究可發現蒙古包有著豐富多樣的布局形式。
對沙地區的民居來講,蒙古包選址多選水草較多且地下水位較高的地方,民居一般設于地勢較低桂地區,或者有可以防風的高地,最好是選擇樹木旁邊筑宅,可以防曬。同時在布局中牧戶住宅周圍多設置放沙屏,為適應長期風沙的侵襲,在沙地水源跟防風成為了布局選址的重點。沙地牧戶一般四季均不移動。
位于草原的民居蒙古包選址原則是遵循冬南夏北的,冬季到草原南部,選擇具有避風避雪條件和陽光照射好,有樹木圍繞的地方;夏季到北部,同時為防蚊蟲和洪水,常常在臨近水源的地方尋找地勢髙的位置。
蒙古包在室外布置上,沙地牧戶一般較復雜也較集中,除了生產必須的蒙古包、牛羊圈、牲口棚之外,其多設有磚瓦房、曬食棚、車庫,且每個牧戶中的人數較多。而草原地帶的牧戶布局較簡單,有的只設蒙古包、牛羊圈與水房,人數也較少,兩人即可打理牧戶全部事宜。
蒙古包雖然排布較為凌亂但大都為中心發散與十字街道發散形,其有一定的向心形,而沙地的牧戶村落可以說沒有無規律,每戶各自為陣布局零散。由于受到漢族移民的影響,內蒙南部與東北部的民居布局多偏向漢式,與傳統蒙古族的圓形浩特布局不同,漢式布局較規整,可以形容成矩形布局。
在蒙古國一些牧民村落則與國內不同,其常見規整的井字街道,牧夠戶卻多以蒙古包為主路各自有院落,道路較寬,方便驅趕牲畜,其聚落與院落布局形式都類似我國漢居,但與我國蒙古族的大分散小集中的放牧布局不同,其牧民標準化管理,牧戶間可互相援助,但其牧戶尚草場較遠,對臨近草場破壞較嚴重,且牲畜疾病不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