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去蒙古草原旅游的時候,往往都會被那里的天空草地以及一排排的蒙古包所吸引。蒙古包是蒙古游牧人員所獨有的居所。這種居所所存在的歷史是比較悠久的。如今在蒙古游牧人員中也是有很多家庭在一直使用的。那么對于這種蒙古特殊建筑來說,蒙古包的哪些特點是比較獨特的呢?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氈、繩帶三大部分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磚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謂建筑史上的奇觀。首先,蒙古包呈圓形,阻力小,冬季少積雪;其次,蒙古包易于搭建,易于搬遷,這對游牧而生的蒙古族人民來說,十分合適;第三,建蒙古包就地取材,制作簡便。用自己生產的羊毛氈子,用附近生產的柳、榆為材料,不需大型工具,一般木匠、皮匠、氈匠都可完成。
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厘米、長230厘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幾塊連接,圍成圓形,長蓋傘骨狀圓頂,與側壁連接。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圓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最小的直徑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數百人。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動式兩種。半農半牧區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游牧區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后者以牛車或馬車拉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僅在游牧區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時也居住蒙古包。
據我們了解,當每個走進蒙古包的人,會有一種經驗。好像蒙古包不怎么大,但里面卻很寬敞。這暗含了一個普通又深刻的幾何原理:相同周長情況下,圓的面積最大。或者說相同面積的情況下,圓的周長最小。蒙古包上去很小,但里面的容量很大。這是因為蒙古包的底座是個圓的,周圍一圈可以放很多家具,空中也可以利用,框架間可以掛些零碎家什。如果打地鋪的話,轉著圈可以睡很多個人。
磁選機同時這種特殊的原體結構,形成一個天然的回音壁,在蒙古包里飲酒娛樂效果極好。草原游牧民族是一個很可愛的民族,他們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蒙古包了。蒙古包具有明顯的自然地城和生活方式印記。它建設周期短結構靈活、施工技術簡單、建造速度快、結構整體性好、抗震耐久、保溫隔熱,所用材料均與環境友好,因此是一個很好的綠色設計。綠色設計提倡產品原材料選擇以及它的生產過程都要考慮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使得資源消耗和環境消耗都降到最低,蒙古包就剛好滿足這一特點,是一項偉大的發明。
以上就是對于蒙古包哪些地方是比較獨特的介紹了,相信大家對于蒙古包這種建筑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