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巖畫、文獻記載等資料中得知,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蒙古包的形態發生了多次變化。
蒙古先民最初是住在窩棚中的。窩棚最初是尖頂的,用幾根木棍豎立起來形成一個三角點之后,上面再搭蓋草或樹皮等。后來,尖頂窩棚演變為圓頂窩棚。再后來,游牧民族在不斷遷徙的過程中又創造出了車帳,也就是把居所直接搭建在車上。
隨著畜牧業不斷發展,蒙族人民學會了制氈技術,并開始用氈子搭建蒙古包。但北方很多民族都住氈帳,為了區別,就把蒙古人住的氈帳稱為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經過千百年采的摸索,尋找適合當地生態環境及自己生存需要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一種建筑形式。它融入了中國傳統天人合一思想,適合游較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具有以下優點。首先,蒙古包呈圓形,冬季少積雪;其次,蒙古包易于搭建,易于搬遷,易于拆散;最后,建蒙古包就地取材,制作簡便。用自己生產的羊毛氈子,用附近生產的柳、榆為材料,不需大型工具,一般木匠、皮匠、氈匠都可完成。
蒙古帝國和元代初期,出現了宮廷式大型蒙古包,這是古代蒙古可汗和上層王公貴族所居住的居所,也是他們施政、設宴、會客,舉行各種宗教禮儀的場所。這些碩大的穹廬非常豪華,常用虎皮、豹皮等猛獸的皮毛來代替氈子,用貂皮、猞猁皮、海獺皮等各種貴重的皮毛來裝飾蒙古包內部。后來,這種裝飾性的蒙古包逐漸走入了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