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這樣的氈帳建筑起源何時無從考證,但文物考古部門在赤峰地區原始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圓形房基及灶火遺址,可推測這很可能是氈帳建筑最初的形式。草原游牧民族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創造了適合他們生產方式的氈帳建筑-蒙古包。蒙古包具有明顯的自然地域和生活方式印記,它建設周期短、結構靈活、施工技術簡單、建造速度快、結構整體性好,抗震耐久、保溫隔熱,所用材料均與環境友好。這些特點正好符合當代設計界不斷追求的綠色設計理念。
古文獻所記載的穹廬有多種樣式,蒙古包僅是其中的一種。根據文獻記載,蒙古包是穹廬,但并不是所有的穹廬都是蒙古包,北魏時期的百子帳應該是歷史上最早的蒙古包式建筑,蒙古包的最早定型是在北魏時期。蒙古包古稱“穹廬”或“氈帳”。蒙古包的發展經歷了由森林狩獵時代的支架式錐體建筑,演進為圓形拱頂的帳幕,后經頂開天窗和固定式門框的改進,成了近代蒙古包的基本式樣。
游牧蒙古包是數量最多,草原上最為常見的一種。這類蒙古包也視貧富程度來定哈那的大小和多少,一般以白氈圍護,包內陳設雖簡,但其裝飾的民族風格很濃厚他們逐水草而遷居,這種建筑形式極適于游牧民族的習俗,既方便又經濟,從而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的搬遷是將哈那折疊起來,可當做牛車的車板或護圍,上置烏乃、陶敖、圍氈和包門等,并以毛繩捆牢,五個哈那的蒙古包一個牛車即可拉走。蒙古包圓形的造型設計,不僅美觀而且有其獨特的科學性和適用性,數百年來倍受廣大牧民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