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氈是覆蓋烏尼的扇形毛氈,分為前、后兩片。其中后片(北邊那片)要長一些,這樣就能壓住前片,防止西北風灌入室內。為了御寒保暖,冬天的時候牧民會蓋兩層甚至更多的頂氈,這時蓋在外面的兩片氈子依然是后片壓前片,而里面的一層則要掉一個個兒,變成前片壓后片,以保證每層氈子銜接的地方都是錯開的,防止雪水、寒風、塵土鉆進蒙古包里。
為了把頂氈固定在傾斜的烏尼上,通常氈子的外圍要綴繩子(里層的頂氈由外層壓著,可以不綴繩子;有些地方,外層的前片頂氈也沒有繩子,但是外層的后片頂氈一定有繩子)。繩子的數量根據頂氈的大小以及習慣做法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一般前片頂氈或沒有繩子,或4個角上各有一根繩子(共4根)。后片頂氈除了在四 角上有繩子之外,在每條直邊的上部還會穿綴1-3條繩子,所以加在一起就是6根、8根或10根。在搭蒙古包時,牧民會把這些繩子斜向交叉,組成漂亮的菱形圖案,然后再將其固定于下面的圍繩上。這樣建起來的蒙古包既結實又美觀。
在蒙古族祝贊詞里有這樣的說法:“用鹿皮裝飾南頂氈、用花 鹿皮裝飾北頂氈,吉祥如意!”從這段文字我們可以推測,過去蒙古人曾經用毛皮裝飾頂氈。但在今天,人們主要是用各種漂亮的鎖邊對其進行裝點。所謂鎖邊,就是把馬鬃馬尾正著搓一根繩子, 反著再搓一根繩子,然后把它們合并在一起,用毛線縫在氈邊上。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鑲邊的做法,就是在鎖邊的內側再用藍色布條鑲一道邊。這些做法不僅起到了美化作用,而且還能延長毛氈的使用壽命,體現了功能與形式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