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茫的爭原上,星星點點的蒙古包,猶如顆顆珍珠,點綴其上,寓情于景,恰到好處。來到內蒙古的大草原。當然要體驗—下這潔白的氈房,不但是心之向往,而且對于我們這些從事建筑工作的人來說,這何嘗不是親身了解一下蒙古包的機會。
首先當然是蒙占包的由來和特點,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于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自匈奴時代起就己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隨著牧業經濟的發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廬或氈帳逐漸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形尖頂,頂上和四周以一至兩層厚氈覆蓋。普通蒙古包,頂高100-150尺,圍墻高約50尺左右,包門朝南或者朝東南開。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納20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蒙古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后便可以開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拆裝容易,搬遷簡便。
蒙古包上要由架木、苫氈、繩帶三大部分組成,而架木組括套腦、烏尼、哈那和門檻。苫氈由頂氈、頂棚、圍氈、外罩、氈門、氈門頭、氈墻根、氈幕等組成。繩帶則主要指圍繩和壓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