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從實際出發”是蒙古族傳統的思維方式之一,這也體現在蒙古包的制作環節。在游牧生活中馬匹通常用于騎乘,公牛通常用于運輸,蒙古高原夏季雨水豐富,地面潮濕松軟;冬季雪人、風疾,地勢不平,溝壑縱橫。在這種環境下,最理想的運輸工具是馭牛勒勒車,勒勒車具有不易陷入泥濘和積雪中、即使陷入也易于人力推拉的特點。所以,蒙古包的規格尺寸和重量充分考慮了一頭牛的負重和勒勒車的裝載量,達到了牛、車、貨三者的有機結合和動態平衡。
勒勒車的可裝載貨物部分一般為長2-23米,寬0.9-1米,拆卸后的蒙古包各個部件尺寸通常也在這一范圍之內。如烏尼長度一般在23-26米,折疊后的哈那寬度在1米以內,整體重量則在250-500公斤,適合單車運輸。
由此可見,蒙古包各個部件的長短、輕重等不是毫無根據隨意制造的,而是適應當時當地交通狀況和運輸工具特征的產物。所以說,蒙古包是適應蒙古族運輸工具的科學作品。
蒙古包每一部分的構造和設計并非隨意安排,而是蒙古族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地理位置、經濟方式、生活習慣、物產特征等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經過不斷地鉆研和改進而逐步形成的科學作品。蒙古包的結構構造飽含著蒙古人的智慧,也體現了游牧文化的深刻內涵。